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孙女哽咽回忆,朱枫烈士骨灰回家

  • 资讯
  • 2025-10-17 01:43:11
  • 4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大义,以坚定的信念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她就是朱枫,一位在异国他乡为新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2019年,朱枫烈士的骨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铭记,而今,通过孙女朱小华的深情回忆,我们得以再次走进那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孙女哽咽回忆,朱枫烈士骨灰回家

初识朱枫:革命家庭的红色基因

朱枫,原名朱谌,1905年出生于浙江镇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朱世增是一位热爱教育、思想进步的中学教师,母亲则是一位贤淑温婉的家庭主妇,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与爱国情怀的家庭中,朱枫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熏陶,她的哥哥朱镕是中共早期党员,曾参与组织工人运动,这无疑在朱枫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5年,朱枫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为了一名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她不仅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为日后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异国风云:革命者的海外征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枫毅然放弃了在上海的稳定工作,选择前往香港加入“中国青年战时服务队”,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由于形势所迫,她最终选择远赴美国纽约,继续为抗战筹集资金和物资。

在美国期间,朱枫化名“张露”,以她的智慧和胆识,在当地华人社区和国际友人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物资援助工作,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支持,尽管身处异国他乡,朱枫始终心系祖国,她的心中燃烧着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渴望。

壮志未酬:最后的牺牲

1949年1月,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朱枫决定返回大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她的回国计划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察觉并阻挠,1949年9月21日,朱枫在从上海飞往南京的途中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位英勇的革命者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44岁。

骨灰归乡:迟到的慰藉与永恒的铭记

岁月流转,直到2019年10月26日,朱枫烈士的骨灰终于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故乡——浙江宁波,这一天,对于朱家来说,是迟到的慰藉;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对那段光辉历史的深刻铭记。

在朱枫烈士骨灰回家的仪式上,她的孙女朱小华哽咽着回忆起祖辈的英勇事迹:“奶奶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她虽然离开了我们很久,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朱小华的声音中带着对祖母无尽的思念与敬仰,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听父亲讲述祖母的故事时的情景:“父亲说奶奶是个了不起的人,她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话语在朱小华心中种下了英雄的种子,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责任。

精神的传承: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朱枫烈士虽然离世多年,但她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在后代心中燃烧着,朱小华和其他朱家的后辈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将这份革命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奶奶的故事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朱小华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奶奶的故事,让她的精神得以传承。”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母的承诺和家族的期望。

历史回响:新时代下的思考与启示

朱枫烈士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缅怀这位女英雄时,更应思考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这种革命精神。

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我们都应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要勇于担当作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最后要不断学习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话要说...